故事:美股免佣的崛起與香港投資者的反應
美股免佣的浪潮在過去幾年迅速擴散,促使不少香港投資者重新檢視跨境配置的可能性。從券商宣佈推免費交易到社交平台上討論熱絡,短時間內「美股免佣」成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。阿明在深水埗的晚間班下班後,靠著手機入市試買幾隻科技股;陳太則在 WhatsApp 投資群分享她用免佣降低學習成本的心得。這股趨勢改變了進入門檻,也帶來了更多交易頻率與情緒波動。
儘管大家享受手續費減免帶來的即時甜頭,但不少人亦發現「免佣」並非完全無代價,例如匯率差價、平台隱性費用或是延遲報價,逐漸讓投資決策變得更複雜。從個人行為來看,投資者更易因低成本而頻繁交易,短線操作增多,心態從長期持有轉為追逐短期波動,市場參與方式出現明顯轉變。
教訓:免佣背後的風險與啟示
首先,必須認清隱藏成本:美股免佣之外,仍有外匯手續、平台提款費或更寬的買賣差價,長期累計下來會侵蝕回報。此外,頻繁交易帶來心理壓力,容易出現過度自信或恐慌賣出的行為,這是「免佣」帶來的非金錢成本。
理性利用免佣的做法包括:訂立交易計劃和止損、控制交易頻率、以小額測試新策略,以及比較不同平台的總成本。記住,免佣是機會也可成為挑戰——免佣不等於免風險,投資人應把「免」字看成提醒:免掉的是手續費,不能免掉的是應有的紀律與風險管理。若能平衡成本與心態,這波美股免佣潮仍有助於拓寬香港投資者的投資視野。